|
溫州的明清石牌坊的故事时间:2017-12-03 石牌坊是溫州城區信河街“七十二條半巷”之一,東起于信河街,向西直至九山公園,巷長500余米,北宋時為“三十六坊”之袞繡坊,明萬歷年間更名為壽寧坊。 說起石牌坊就不得不說起“張閣老”。張閣老本名張璁,字秉用,號羅峰,溫州府永嘉(今溫州市龍灣區)三都人,明朝嘉靖年間的重臣,后來因為避諱,就由世宗欽賜名孚敬,字茂恭,官至內閣首輔。明嘉靖十四年(1535)張璁告老還鄉,皇帝賜造府第于溫州城內繁華之處,以表彰輔馭朝廷有方。張不愿驚動老鄉生活,就在溫州城內松臺山北麓清靜偏僻的地方興建府第。方圓百畝、規模宏偉、建筑壯觀,張府大門稱它為大士門。大士門進去是張家祠堂,是張家祭祖之所。 后遭遇到火災,遷移到現溫州妙果寺西側,名“張璁碑亭”,亭內當中佇立著一塊石碑,刻有他的正面像,左右兩塊石碑,刻著嘉靖的御書。府右一排建筑乃是張家小姐所住之所,因專供府中女眷梳妝打扮之用,后人稱之為“妝樓下”,大士門前面有一個湖,湖中有座小山(現溫州中醫院位置)湖前有一條大路,是進入張府的大路,建有“孤忠”、“赍賢”、“柱國”三座石牌坊,牌坊豪華而精美,上面雕梁畫棟、氣派十足。時人就把此地稱“石牌坊”。 清代壽寧坊更名為石牌坊,1956年因為道路建設,靠近信河街路口第一石牌坊成了阻礙物被拆除。之后第二第三座牌坊都難逃厄運,先后毀在“文革”期間!拔母铩睍r,此巷曾改名三八巷,1982年恢復原名。 本文版權:http://www.good104.com/ 上一篇園林景觀中的古建牌坊下一篇漂亮的新農村村莊牌坊 |